Comments
Description
Transcript
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以福建安溪为例
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以福建安溪为例 常 诚 刘鸣敏 郑木章 (1.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企业管理系,2.金融系,3.外语系,广东珠海,519070) 摘要: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安溪作为“中国茶都”、“中国乌 龙茶(名茶)之乡”、铁观音的故乡,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安溪发展茶文 化旅游的优势以及意义,再针对安溪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不足而提出了具体发展策略,希望将安溪打造 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旅游经典地区。 关键词: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开发;安溪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F590.3 1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盛于唐 宋,明清时遍及中华,如今已成为世界饮料之首。 伴随着茶产业、观光农业和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 化旅游也日益在全球兴起,世界上许多地方相应建 立以茶为主题的茶博览、茶艺馆、茶趣园、观光茶 园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也得到了飞速的发 展,“中国茶都”安溪的发展历程更值得深思。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 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 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的旅游开发模 式。其基本形式是以清静秀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 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 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和民风民俗等活动为内容,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 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 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1]~[3] 聚焦安溪茶文化发展现状,它借助铁观音发源 的“王说”“魏说”传说,以试验茶园、假日旅游 区、生态茶山为场地,采用茶歌、茶艺表演、茶菜 品尝等形式也展开了茶文化旅游,并且被确定为中 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和福建茶乡特色的旅游 专线。但至今它的开发,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开发 深度上仍有不足之处,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只有 深入挖掘,才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旅游基 地。 1.安溪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1.1 历史价值 安溪产茶历史已逾千年,自古享有“闽南茶都” 之誉 。唐末到五代时期,安溪民间已种植茶树。 [5] 2 3 明代,安溪茶叶生产已广泛传播至全县各地。清初, 茶业已发展成为安溪县最大的支柱产业。世代以来 流传的关于安溪茶的传说更是不胜枚举,如“乌龙 太子传乌龙”、“佛手茶起源”等。值得称道的是, 素有“茶王”之称的安溪铁观音也不乏历史性。据 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间(1725 一 1735 年),悠久的“王说”和“魏说”两种传说都是以 其发源为题材的,历史底蕴可见一斑。独特的历史 价值赋予了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深远的文化认同 感。 1.2 区位优势 其一,自然区位优越。安溪位于北纬 24°50 ′~25°26′,东经 117°36′~118°17′之间, 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山区, 属戴云山脉向东南的延伸部分,地势自西北向东南 倾斜,境内多山,气温适宜,是国家一级产茶区。 其二,经济区位独特。安溪距泉州 55km,厦门 85km, 处于厦漳泉金三角结合部,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既 可接受泉州、厦门旅游业的辐射,又可利用侨乡和 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的优势,吸引归侨投资,以 及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1.3 知名度高 安溪是举世闻名的“中国乌龙茶(名茶)之 乡”,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中国茶都” 的打造也深化了安溪的知名度。安溪茶品高质优, 驰名中外,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 100 多个国家和地 区。以铁观音为例它曾多次荣获国际盛誉,在日本、 新加坡、泰国获得金牌、特等金奖等;“新芽牌乌 龙茶铁观音”在法国巴黎获“国际美食旅游协会金 桂奖”,被评为世界十大名茶之一。同时,安溪铁 观音曾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 已成为福建的一种象征。此外,安溪铁观音制作技 1 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树一帜的制作 技艺更是引人瞩目。安溪发展茶文化旅游时,可充 分利用安溪铁观音的知名度,实现茶叶品牌知名度 向茶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的转化。 1.4 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安溪素有中国“茶树良种宝库”之称。现有茶 树品种达 56 种,其中有国家级良种铁观音、黄金 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 6 种。大量优 质的茶树资源,兼备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奠定了 安溪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坚实的基础。 安溪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涉及茶传说、茶诗、 茶联、茶歌、茶舞、茶俗及茶艺等各个层面,成为 安溪茶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茶诗,承载文 人墨客、海外游子品茗时的万千思绪,不乏佳作, 如清水岩名僧意求的诗作等。茶联,对仗工整、古 朴典雅,集幽境写意和人生哲理于一身。茶歌,本 土烙印深刻,语言通俗,旋律优美,内容丰富,形 象鲜明,质朴感人,已传唱数百年。乌龙茶道,攫 取茶艺的精髓;同时,融传统茶艺与现代风韵于一 体的“安溪茶艺”已被中国茶文化摄制组入编《中 华茶文化》,彰显了安溪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2.安溪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对策 2.1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整合资源,树立“ 树立“中国茶都” 中国茶都”(安溪) 安溪) 的旅游形象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对客源市场产生吸引力 的关键,是旅游地的象征,同时也是旅游者对旅游 地的感知和认知印象。[3]安溪作为铁观音的故乡, 要充分利用茶文化在全国具备的地位和影响力,在 巩固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茶文化旅游, 营造地方色彩鲜明的茶文化氛围,突出“中国茶都” 的品牌形象,凸显安溪在中国三大茶文化旅游线路 中的独特魅力。如可通过适度建造雕塑建筑等方 式,树立自身的文化符号。其次,安溪应该进一步 整合现有的旅游设施资源,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设 “茶文化”旅游观光巴士专线,集中力量做好一两 条精品线路,实现以线带面的效果。再者,安溪可 适度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挖掘厦漳泉经济腹地 辐射潜力,协调与周边地区茶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 利益,延伸旅游线路,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留的 良好态势。 2.2 开展茶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开展茶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提升茶文化旅游知 名度 至 2009 年举办的中国·安溪铁观音会暨第三 届中国安溪国际茶文化节以来,安溪茶文化节已经 开展了三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改进的细 节,开展方式也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在目的方面, 应该把茶文化期间的旅游摆在突出位置,吸引外地 游客到安溪观光,实现“以茶促旅、以旅促茶”。 在频度上,可将“茶文化旅游摄影艺术节”发展为 常规节日,茶文化节则调整成每年一度。在品牌宣 传上,可把“中国安溪国际茶文化节”改为“中国 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发挥宣传的点睛之效。 同时,茶文化期间的宣传应讲求有的放矢,将安溪 茶文化节的部分内容放在外地举行,例如“茶王赛” 就应当可以适时扩展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赛事,最 后各大赛区的总决赛在安溪举行,并主动引入媒体 宣传和报道,提高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度。 2.3 运用整体营销策略, 运用整体营销策略,加强旅游地宣传力度 发展茶文化旅游,需将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 地容量、旅游地形象等诸要素整合在一起,统筹考 虑,整体推介,才能增大宣传力度。在茶文化旅游 开发中,价格制定、渠道拓展、产品定位、促销实 施等方面,应相辅相成,服务于营销整体策略。 在价格制定上,充分发挥市场导向,把握需求 游客的需求弹性。在渠道拓展上,相关企业可与旅 游管理部门联合,灵活运用信息工具和手段,如电 视、电影、网络、展览、商交会、节庆活动等媒介; 企业也可和当地乃至外地的旅游公司合作,联合推 介安溪茶文化旅游产品,做好市场宣传、市场开拓 产品营销工作。在产品定位、促销手段的运用方面, 则应定位准确,注重培育目标客源市场:在海外市 场开拓中,将重点放在既是我国重要客源国,同时 有饮茶传统的国家,如英国、日本、韩国、印度及 东南亚国家;在国内市场发展中,利用地处厦、漳、 泉金三角发达地区的地域优势,吸引周边旅客,挖 掘市场;利用安溪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的优 势,重视对侨胞、台胞探亲访友、寻根谒祖、宗教 朝圣、经商投资等市场的开拓,如针对华人华侨重 点推出以“茶乡访古寻根游”等为中心的旅游线路 和产品,定会有良好收效。 2.4 挖掘安溪 挖掘安溪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 的内涵,延伸和完善茶文化旅 延伸和完善茶文化旅 游产品 首先,立足茶文化旅游形式多样性,丰富产品 结构。安溪可结合自身特点,相应推出茶乡寻根访 祖游、茶文化学习考察游、茶民俗风情游、茶乡生 态游、茶节庆游、名优茶采尝游等配套旅游产品。 其次,安溪茶文化旅游要细分市场,因时因地制宜, 把握游客需求和偏好,合理安排旅游活动内容。在 对旅游时间的把握上,安溪茶文化旅游在采茶时节 2 可以相应丰富旅游内容,引导旅游者参与采茶、制 茶的实践,亲自学习茶道、茶艺、亲自体验各种茶 俗等,而非仅仅是参观;在新茶兴起时节或者休闲 的假日,可选择距离适当的产茶区,组织“新茶采、 尝、购”为主要内容的一日、二日游等。在把握目 标人群的差异需求方面,安溪针对青少年旅游者渴 望冒险与刺激的特点,可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 的茶乡夏令营活动;针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 闲度假保健为主,体会茶文化所追求的淡泊心志、 情景和谐的意境。再者,安溪应增加提升旅游产品 的文化附加值。安溪可借鉴“梅家坞模式”,将茶 文化、茶旅游与茶产业有机结合,由政府引导和协 助一两家现有条件较好的茶馆,朝着精致和艺术化 的方向发展,使旅游与茶文化良性互动,实现共赢。 同时注意旅游产品的整体性,使旅游交通,旅游食 宿等各相关环节协调配合。 2.5 重视开发 重视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 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 茶文化旅游商品,发展茶农旅馆 安溪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注重茶文化旅游 系列商品的研发。具体而言,茶文化旅游商品,包 括茶叶、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工艺品、 茶明信片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个方面。 首先,在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过程中,应专门设计, 提升文化品位。如可对安溪茶文化旅游代表物、民 间饮茶木雕、以茶为题材的 T 恤、徽章等。其次, 应增大绿色茶饮的的开发力度。基于旅游市场高度 流动性的特点,积极开发保健茶、袋装茶、茶食品 等系列新产品,同时注重品牌意识,保证质量,改 进包装,提高茶的科技含量。再者,结合地域特色, 丰富产品结构。安溪作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 结合安溪的藤铁工艺优势,开发以茶文化为题材的 藤铁工艺品。 在延伸旅游产品商业化链条中,茶农自家的茶 园、茶作坊开启了旅客体验田园生活的窗口。安溪 可因地在一些盛产茶叶、经济较为发达、环境宜人 的乡村发展茶农旅馆,让游客真正融入茶农的日常 生活,适时体验茶叶采收、制作等过程,丰富游客 的消费内容。 2.6 建立协会规范茶文化旅游市场 建立协会规范茶文化旅游市场, 茶文化旅游市场,加强人员培训 安溪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可以通过“安溪县茶 叶协会”,或建立“安溪茶文化旅游协会”等非政 府组织,进行茶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与市场拓展。 并进一步利用非政府组织(茶业协会等)在行业自 律和自我保护等作用,进行整体宣传,通过制定行 业标准来规范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特别地,应制 定茶文化旅游全行业服务标准,推行茶文化旅游品 质认证制度,以规范服务质量,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进而实现安溪茶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从业人员成为茶文化旅游地域整体内涵 的外在载体,他们的素质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 衔接的关键。安溪高素质的专业旅游从业人员尚存 在较大的市场缺口,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旅 游从业人员方面的天然优势。使从业人员深谙安溪 茶文化蕴涵,不断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提高茶文 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并且提供优质贴心人性化的服 务以及先进的完善的管理。同时,在茶文化旅游的 开发过程中无法避免游客与当地茶农的直接接触, 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引导茶农对 茶园进行科学管理、文明经营,提升整体素质。目 前,泉州师院培养专门的茶艺师已初显成效。 2.7 杜绝破坏生态环境, 杜绝破坏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安溪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要以当地环境承载力 为限度,杜绝对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现象发生。 严格控制茶园周边地带工业化、城市化的不利影 响,保障旅游产品的质量水平。建立茶文化旅游绿 色消费体系,依靠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此提高公众 对茶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在茶文化旅游区建立起 生态农业绿色消费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的 3R 原则 确定营运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茶文化 旅游开发过程中,灵活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在吸 引游客的同时,也应避免因定价过低而导致旅游者 大量涌入超过旅游地的承载力,破坏当地的生态环 境。 3.结语 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开发符合当今旅 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潮流。安溪市应准确把握中国茶 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脉搏,积极发展以安溪铁观音为 主题的茶文化旅游。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放过程 中,安溪应不断发掘茶文化内涵,始终坚持走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道路,进一步 打造茶都的品牌形象,构建“以茶促旅,以旅促茶” 的双赢局面,实现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捷,沈国斐等,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J],2007(1):27-32. [2] 鄢和琳,开发茶业人文生态旅游的探讨,生态 经济[J],2002(9):55-58. [3] 沈克,茶文化开发初探——以信阳市茶文化旅 游开发为例,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 3 2009(3):125-126. [4] 周丹青,基于茶文化构建婺源旅游产品组合模 式,商场现代化[J],2009(9):268. [5] 刘渊滇,绚丽多姿的安溪茶文化,福建茶叶 [J],2003(4):44. [6] 巩志,武夷山水与茶文化旅游,农业考古[J], 2006(2):12-21. [7] 谭巍,李欣,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农业 考古[J],2005(2):13-14. [8] 徐虹钗,吴志峰,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J],2009(5):25-28 [9] 徐仁立,论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国集体经济[J],2009(4):150-15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