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机背景 金融危机背景下 下中 中国旅游经

by user

on
Category: Documents
23

views

Report

Comments

Transcript

金融危机背景 金融危机背景下 下中 中国旅游经
金融危机背景下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
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范围内旅游业持续低迷,旅游经济大幅下挫,
我国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也受到冲击,2009 年接待量出现了 2.7%的负增长。本文从
时间维度和产业链条两个方面入手对危机给我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旅游
业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危机中我国旅游业暴露出的问题,提出调整旅游产
业发展战略、扩大产业投融资规模、提高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实行人
才战略、加强旅游产品营销,以期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复苏的突破口,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增
长。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
【摘要】
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来,逐渐步入了快
速发展的轨道,以其强进的产业生命力保持了高速增长,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
时,我们发现旅游业作为敏感度很高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危
机使我国旅游业遭受重创,面对不利形势,如何转“危”为“机”,充分发挥其对于相关产
业的波及带动效应,对引导经济全面复苏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 年旅游总收入为 1.29 万亿元,较 2005 年的 0.77 亿元增
长了 67.5%;国内旅游接待取得新突破,达到了 19.02 亿人次,实现了年均 16.76%的增长速
度;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缓慢,2009 年接待量 1.26 亿人次,国际旅游外
汇收入 397 亿美元;出境旅游 4766 万人次,出境旅游的发展有效地整合了入境旅游市场,
实现了出境、入境市场的良性互动。
假日旅游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旅游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08 年施行新的假日制
度,保留了“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拟定了元旦、中秋、端午、清明、五一小长假,结
构走向合理化,假日旅游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 1 所示,假日旅游保持了高速
增长,2009 年“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实现 2.28 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007 亿元,同比
增 长 分 别 为 12.4% 和 10.6% , 2005 年 以 来 年 均 增 长 率 达 17.38% ( 均 按 可 比 才
口径)。
亿
1200
1000
800
“十一”黄金周
600
春节黄金周
400
200
0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图 1 2005—
2005—2009 年“十一”
十一”和春节黄金周收入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旅游局网站资料整理
旅游产品逐步丰富,并日趋成熟。围绕陆续推出的 “红色旅游”、“乡村游”、“和谐城
乡游”、“奥运旅游”、“生态旅游”和 2010 年的“文化旅游”主题年活动,旅游产品的开发
走向了多元化。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进一步推动旅游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宾
馆饭店、景区景点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为应对危机,国家财政投入规模空前,大型的民生
基建陆续上马,对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旅游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全球旅游总需求出现暂时疲软,旅游经
济增长受到极大抑制,与以往相比,此次危机带来的冲击更猛烈、影响范围更大、持续时间
将更长,伴随着其扩散和蔓延,显现出了严重后果。
(一)旅游接待规模和旅游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冲击
2008 年我国旅游总收入 1.16 万亿元,同比增长 5.8%,较 2007 年增幅缩减了 16.8%,
创下了 2005 年以来首次新低,2009 年增速有所提高,但依然面临巨大的回升压力。2008
年,国内旅游接待规模和旅游收入均受到影响,增速明显放缓,较 2007 年下降了一半;在
扩内需、促销费一系列刺激政策的推动下,2009 年国内旅游市场率先呈现回暖态势,全年
接待 19.02 人次,收入 1.0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4%。
表 1 2005—
2005—2009 年各年份旅游接待统计
年份
旅游总收入
比上年增长
国内旅游收
比上年增长
国内旅游接待
比上年增长
(万亿元)
(%)
入(万亿元)
(%)
(亿人次)
(%)
2005
0.77
12.4%
0.53
12.2%
12.12
10.0%
2006
0.89
16.3%
0.62
17.9%
13.94
15.0%
2007
1.10
22.6%
0.78
24.7%
16.10
15.5%
2008
1.16
5.8%
0.87
12.6%
17.12
6.3%
2009
1.29
11.3%
1.02
16.4%
19.02
11.1%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旅游局网站资料整理
入境旅游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出现明显下降,2008 年、2009 年接待量分别为 1.4%和 2.7%
的负增长,外国人接待规模则高达 6.8%和 9.8%的降幅,旅游外汇收入在持续 3 年的 35%以
上增长幅度后,首次出现 2.6%和 2.9%负增长。如图 2 所示,占入境旅游接待约 70%的会议
商务和观光休闲旅游受到巨大冲击,并在 2009 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市场需求在 2008 年的
基础上进一步萎缩,增幅持续下降。
表 2 2005—
2005—2009 年各年份国际
年各年份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接待
旅游接待统计
接待统计
年份
入境旅游
比上年增
外国人
比上年
接待(万
长(%)
(万人
增长(%) 外 汇 收 入
人次)
次)
国际旅游
比上年
出境旅游
比上年
增长(%) (万人次) 增长(%)
(亿美元)
2005
12029.23
10.3%
2025.51
19.6%
293
13.82
3103
--
2006
12494.21
3.9%
2221.03
9.7%
339
15.9%
3452
11.3%
2007
13187.33
5.5%
2610.97
17.6%
419
23.5%
4095
18.6%
2008
13002.74
-1.4%
2432.53
-6.8%
408
-2.6%
4584
11.9%
2009
12647.59
-2.7%
2193.75
-9.8%
397
-2.9%
4766
4.0%
1400
万
1200
1000
800
会议/商务
观光休闲
600
400
200
0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图 2 2005—
2005—2009 年各年份入境旅游接待情况
年各年份入境旅游接待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旅游局网站资料整理
(二)旅游消费需求和市场信心受挫
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需求萎缩、消费预期明显下降,旅游市
场信心受挫。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核心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与在这些价格水平
上,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旅游者主观消费意愿受到大环
境的感染而持续减弱;其次,旅游产品价格在成本压力下表现出拒下刚性,不可能大幅降价;
居民可支配收入不确定因素增加,而对价格更加敏感,2009 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有 77.6%
的游客选择经济型酒店和中等价位酒店入住,48.0%的游客出行会受旅行费用影响,可自由
支配收入减少从客观上制约着旅游需求。 2008 年以来,旅游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内旅游、短途游和城市周边游成为热点,而长线游、出国旅游则相对冷清。
(三)旅游企业承受巨大压力
旅游接待规模的骤降对旅游企业构成了严重打击,特别是实力都有所欠缺、风险承受能
力较小的中小型旅游企业,经营陷入低谷,甚至破产倒闭。对客源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旅
行社和住宿餐饮企业纷纷打出了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无序恶性竞争。为渡难关旅游
[1]
[2]
企业精简员工,这对于本来员工流动性就较高的旅游业来说,意味着又有大量的人才流失,
不利于旅游企业危机后的成长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业融资难度加大
2008 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明显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国家旅游局发
布的《2009 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显示,2009 年 1 月至 11 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与旅
游业密切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增长 38.6%,还有铁路、公路、水上运输等产业均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2009 年 GDP 虽然突破 8%,但增长背后 60%都是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旅游业
发展过度地依赖于政府部门自身调配运作资金,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利用规模十分有限,没有
实现积极有效地引导;与此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指数持续回落,且旅游业投资收
益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使得从银行借贷融资难度加大;急于走出危机困境,而对一些
投资开发项目缺乏充分的论证和监管,急于上马,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效应,投资信心进
一步下降。
三、旅游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产业“利器”
利器”
虽然旅游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不利影响,但在整个经济中,相对其他产业而言,
旅游业仍然是带动经济走出危机,促进经济快速恢复发展的利器。
(一)有利于扩大内需、
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拉动消费、引导经济走出危机阴影
旅游业是极富韧性的产业,世界旅游组织认为,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旅游业虽不能
幸免于难,但与建筑、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相比,旅游业具有较快的恢复重振能力,且成本
相对较低,2009 年旅游总收入达 1.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3%,增幅较 2008 年提高了 5.5%,
呈现出积极的回暖态势。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的特点,共涉及到
29 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到的细分行业 109 个,旅游业率先走出经济低谷、有利于
市场信心的重塑,引导经济逐步走出危机阴影。
(二)有利于平衡地区经济
有利于平衡地区经济、
平衡地区经济、促进社会稳定
旅游业在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东西部经济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有重要作
用。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具有高品位、高密集度的特点,是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
势,伴随着 4 万亿一揽子工程和大批民生基建项目的实施,使这些地区的交通、旅游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旅游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
农业旅游的优势迎合了旅游业发展的新势态,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作为一
项惠民产业,繁荣了交通、餐饮和商贸等市场,有效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提高目的地文明开放程度、拓宽视野、解放思想,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逐
[3]
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目前,我国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就业量达 6000 多万人,相当于全
国就业总数的 7.8%。 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且门槛比较低,为社会
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转移了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三)有利于增进交流
有利于增进交流、
增进交流、实现区域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加强区域联合,促进区域内资源、产品的优化和共赢,以合作促发展的思路已成为世界
各国和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选择。 旅游业本身具有外向性、开放性的特点,通过旅游
活动增加沟通和交流,互通有无,在省内、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
发展。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热情空前高
涨,地区间积极推进区域合作进程,着力打破政策、市场、交通、服务等方面的障碍,以旅
游合作为契机,在更多的领域和范围内达成共识,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
作,宜于增强合力、联手抗击金融危机。
(四)有利于环境保护
有利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
2008 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 4490.3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3.4 倍,占国内
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 1.49%,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2009 年 11 月 25 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至
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的代表,
在实现低碳经济、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突出贡献。首先,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实
践也证明通过发展旅游,能有效地促进环境的提升和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旅游者和旅游企业
的环保意识逐步加强,带动相关行业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其次,业内人士指出旅游业作
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拥有碳排放少的突
出优势,有需要而且也能够成为我国推进低碳经济的先导。
四、积极应对危机
积极应对危机,
应对危机,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调整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优化产业政策
1.优化产业政策,
优化产业政策,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上旅游业发展规律,进入了旅游消费需
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国家在宏观政策上要予以鼓励倾斜,优先发展,切实提升旅游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构建产业预警机制,跟踪监测旅游经济形势,有针对性
地、及时地出台行业应对措施和政策,主动进行防范和干预,力争将冲击和影响降到最低点;
积极推进低碳旅游,鼓励旅游者参与、倡导低碳消费、为旅游企业和景区(点)节能节水减
排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此为突破口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管理部门、行业协会、
[4]
[5]
[6]
旅游企业、旅游者四方面的协调作用、优势互补,加强质量检查和行政执法的力度,普及旅
游法律常识,完善投诉、受理通道建设,提高处理的效率和公正性,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使监督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
2.协调利益,
协调利益,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即业界人士、政府的强烈呼声和行
业、企业实际跟进、具体操作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已达成的框架和协议中多半对合作的
具体政策、措施手段、利益分配和约束机制阐述不明确,实质性政策的缺失导致合作流于空
泛、制约着合作发展的步伐。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实施政府主导作用,以市场为
导向、以旅游资源为纽带,培养树立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战略意识,打破行政区界限,政府、
旅游企业、管理部门要高度统一目标和认识;其次,提高合作管理的层次,建立协商互动、
合作约束机制,做好利益的协调,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设立旅游合作监督、协调机构,着力
推进政策、办法的落实,实现长效合作共赢;最后,注重合作领域的拓宽、合作形式的创新,
鼓励区域实行的政府合作、旅游行业合作、政府和企业间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国外旅
游合作、世界洲际间合作,在世界旅游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扩大产业投融资规模,
扩大产业投融资规模,提高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
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但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例甚小,且资本市场利用水平低,
融资渠道单一,受危机影响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扩大产业投融资规模,首先政府部门要加
快职能的转变,从直接的投资管理向宏观政策引导发展,鼓励其它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实现
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适当降低旅游企业资质审核的标准,通过上市、项目融资、
资产重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组织专家学者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论证,为投资提供专业性指导,防止盲目投资、低效投资,加强投资监管,规避和降低投资
风险,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建立旅游产业风险投资的二板市场和
柜台交易系统等方法,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促使金融机构的资金向处于创业期的旅游公
司和旅游项目开发商流通,提高产业融资能力。
我国旅游企业综合实力整体较弱、良莠不齐、集团化发展水平低,缺乏战略性旅游企
业集团。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各地旅游集团要抓住机遇,加快兼并步伐,实行企业合
并重组,走集团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推动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参
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注重自身业务体系的拓展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国家鼓励节能减排、技改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重塑企业信心。危机中也暴露出我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要通过约束、引导、教育等
[7]
手段促使旅游企业明确并自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扭转单纯观光型旅游产品绝对化的不利现状,首先,利用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发展工业旅游、会展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等热点旅游项目,要深入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
资源, 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
合型的旅游需求;其次,对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在做好文化传承
的同时不断充实新内容,采取多种措施营造消费和参与氛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保持资
源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推进体制创新,实行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打
破行政垄断,建立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最后,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环
境为本、规划先行,走可持续、集约化道路,加大对文物古迹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四)保持从业人员队伍稳定,
保持从业人员队伍稳定,实行人才战略
人才短缺一直被业内认为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人才供给与人才
需求的错位,院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旅游人才结构比例失衡,高级人
才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真正懂研究、懂规划、懂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稀缺;基层员工薪
资水平普遍较低、基本保障存在很大漏洞,企业对员工培训、激励、晋升机制的缺失,使得
员工队伍不稳定,有较高的流动性,而金融危机又加剧了这一现象,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保
持从业人员队伍稳定,实行人才战略,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人才规划和人才政策,宏观上
调节人才结构比例,保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着力改善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的生存状况;
其次,企业要从配置、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培养员工对企业的
忠诚度,与企业共度难关,降低人才流失率; 最后,旅游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销
对路的专业人才,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旅游人才总体素质和竞争力,
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客源市场开拓,
加强客源市场开拓,做好旅游产品营销
适应“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战略的重大调整,
在保证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增长的情况下,把营销重心放到国内旅游市场上来。推动旅游消费
观念的转变,倡导全民参与旅游活动,激发旅游消费热情,积极推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提高市场有效需求;设立旅游专业营销机构,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统计、调研,对客源市
场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营销
方式,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营销手段,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开展网络营销,
为旅游者提供便捷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在国际旅游市场中,整合营销资源,实行 “组合抱
[8]
[9]
团”营销,提高营销的影响力,降低营销成本,加强对俄罗斯、日、韩、东南亚周边国家和
香港、澳门地区的宣传促销,加深海峡两岸双向旅游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
新贡献。
结论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比较深远,旅游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对旅游经济
的可持续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危机,不仅要国家在宏观上调整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积
极地鼓励和引导,更要从扩大产业融资、完善产品体系、实行人才战略、做好产品营销等方
面加强产业内部建设,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也是旅游经济实现可持续增
长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谢彦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2]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2009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游客满意度调查分析”(EB/OL)
http://www.cnta.gov.cn/html/2010-1/2010-1-21-17-48-38813.html#
[3]李稻葵, “2010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形势展望”(R),2009-11-27
[4]邵琪伟, 发展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一翼(J),求是, 2009(16)
[5]罗富民, 区域旅游合作与旅游经济增长—基于旅游经济特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改革
与战略,2009,25(4)
[6]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8 年),
http://www.caepi.org.cn/industry-report/19199.shtml,2009-09-28
[7]陆彪、陈雪琼,我国旅游业投融资现状与问题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9(3)
[8]母涛,论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J),天府新论,2009(1)
[9]黄华、王洁、阚如良,中国旅游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机遇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9(2)
Fly UP